2008年11月14日下午,海協會會長陳云林和?;鶗麻L江丙坤在臺北就兩岸航空、海運、郵政和食品安全分別簽署了《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和《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四項協議,宣告了兩岸直接通航、通郵、通商“大三通”變成現實,帶動兩岸關系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就海上運輸方面來說,《海峽兩岸海運協議》(下稱“《海運協議》”)的簽署為海峽兩岸海運業的發展揭開了新的一頁。兩岸海上直航在為兩岸的航運公司及往返旅客節省大量時間和費用成本的同時,更將通過促進兩岸經濟發展,為港口航運業拓展貨源,給受累于金融危機的港航企業帶來一定的緩沖。
1. 大陸和臺灣的兩岸海運直航政策
早在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即提出了兩岸通航通郵的議題。截至2001年,雖然兩岸交流取得了較大進步,但是兩岸海運仍然限于“試點直航”、“兩岸三地”和“小三通”三種模式。以最早的“試點直航”為例,船舶只能裝運大陸外貿出口經高雄中轉的集裝箱貨物,或其他國家經高雄中轉大陸的集裝箱貨物,而不能裝運兩岸貿易貨物,貨物在臺灣也不能入境,遠遠無法滿足兩岸經濟貿易往來的巨大需求?!逗{兩岸海運協議》的簽署使得兩岸全面、雙向、直接的海上直航將真正得到實現,30年以來的困境迎刃而解。
兩岸海運直航大事記
時間 |
事件 |
1979年 |
《告臺灣同胞書》,提出應盡快實現“通航通郵”,“發展貿易,互通有無,繼續經濟交流”。 |
1997年4月 |
福州、廈門至臺灣高雄港試點直航啟動,但兩岸貿易貨物不能由直航船舶運送,而須經第三地中轉。 |
1998年2月 |
開通兩岸三地間接集裝箱班輪運輸和不定期散雜貨運輸,兩岸貿易貨運船舶經第三地換單不換穿,一船到底航行兩岸。 |
2001年1月1日 |
兩岸實現小規模通商、通航和通郵模式(小三通),開通“金門—廈門”、“馬祖—馬尾”、“金門—泉州”等“小三通”固定航班。 |
2008年11月14日 |
《海峽兩岸海運協議》,兩岸真正實現海運直航。 |
資料來源:國研網行業研究部加工整理
11月14日簽署的《海運協議》由經營資格、直航港口、船舶識別、港口服務、運力安排、稅收互免、海難救助、輔助事項、互設機構、聯系主體、協議履行及變更、爭議解決、未盡事宜、簽署生效幾部分內容組成,自雙方簽署之日起40日內生效。
根據《海運協議》,兩岸資本并在兩岸登記的船舶,經許可后可從事兩岸間客貨直接運輸;雙方依市場需求等因素,相互開放主要對外開放港口(含港區);兩岸登記船舶自進入對方港口至出港期間,船舶懸掛公司旗,船尾及主桅暫不掛旗;雙方在兩岸貨物、旅客通關入境等口岸管理方面提供便利,并按照平等參與、有序競爭原則,根據市場需求,合理安排運力。
在營業收入方面,雙方對航運公司參與兩岸船舶運輸在對方取得的運輸收入,相互免征營業稅及所得稅;雙方航運公司可在對方設立辦事機構及營業性機構,開展相關業務。在港口開放方面,大陸將開放包括48個海港、15個河港在內的63個港口(含港區),臺灣將開放包括6個本島港口和5個“小三通”港口共11個港口 (含港區)。
此外,雙方還將積極推動海上搜救、打撈機構的合作,建立搜救聯系合作機制,共同保障海上航行和人身、財產、環境安全。雙方在船舶通信導航、證照查驗、船舶檢驗、船員服務、航海保障、污染防治及海事糾紛調解處理等方面,依航運慣例、有關規范處理,并加強合作。
2. 兩岸直航對航運業的影響
海峽兩岸正式直航之后,兩岸航運企業的運輸效率將大幅上升,隨之而來的是企業物流成本的下降和貨運需求的提升,對于航運生產經營來說意義深遠。
(1)降低行業成本
兩岸海運直航后,臺灣和大陸之間的貨物運輸無需經第三方中轉,減少了燃油和時間消耗,可直接降低運輸成本。而在直航之前,運輸船只由于需要掛靠其他港口,并取得相應的證明,而產生港口成本和代理成本兩項費用。此外,隨著掛靠時間的增加,航企營運成本也會增加。兩岸直航之后,上述兩項費用也將取消。據測算,按兩岸年貿易額1000億美元、年運輸量7000萬噸計算,每年可減少運輸時間11萬小時,降低運輸費用1億多美元。此外,根據《海運協議》的規定,兩岸管理機構將相互取消雙方船舶在對方的營業稅和所得稅,進一步減輕航企的成本負擔。
(2)擴大貨源
兩岸海上直航將從三方面為大陸和臺灣的航運企業擴大貨源:首先,如前所述,海上直航將大大節省兩岸之間物資交流的時間和成本,從而引發兩岸之間海運需求上升。也就是說,從直航中所獲得的成本優勢,相當于給船東增加了運輸需求。除直接貿易外,兩岸港口之間集裝箱支線運輸也將得到快速發展。其次,海上直航改變了兩岸運輸的性質,為懸掛五星旗船舶提供了經營的靈活性。原臺灣到大陸的運輸只有懸掛國外旗和方便旗的船舶才能承運,兩岸直航之后,懸掛五星旗的船可參與兩岸運輸,大大提高了航運企業經營攬貨的能力。第三,對臺灣航運業來說,大陸是不可失去的市場,每年亞洲和歐洲地區所需的各項物品,從大陸沿海港口輸出的比重分別占了60%和50%之高。目前,臺灣航運企業有60%至70%的貨物都是自大陸攬貨。若兩岸海運能夠直航,航企營運規模將會擴大,據點將會呈“倍數成長”。
3. 兩岸直航對港口的影響
(1)有利于兩岸港口之間優勢互補
隨著國際海運大型化、深水化、專業化趨勢的發展,對港口的建設不僅要求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而且必須由傳統的個別開發向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分工協調、系統開發轉變。站在全局的高度,從更高層次來研究認識臺灣海峽區域港口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問題是很有必要的。目前臺灣海峽地區港口發展水平較高,而福建的港區建設水平相對較低,但潛力很大。兩岸海運直航的實現,使得兩岸港區可以通過優勢互補,分工協作,互相配合,對港口建設和營運進行統一規劃,共同建設航運港口體系,將最大限度地實現兩岸港口資源的開發利用。
(2)有利于拓展港口貨源,強化港口地位
兩岸實現海運直航,運輸成本降低,在大陸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臺灣企業成本也隨之下降,在兩岸經貿往來顯著加強的同時,更打破了以往港口貨源受限制的瓶頸,將為港口開拓新的貨源,擴大港口貨量規模,強化港口的中轉和樞紐地位。與臺灣港口實現直航后,港口之間將開辟更多的航線,也有利貨源的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兩岸船只稅收互免,免征營業稅和所得稅,降低了企業的物流成本,也有利于臺商以臺灣港口為基地,以大陸市場為腹地,發展港口成為國際物流樞紐港。此外,實現直航后,將為兩岸航運企業在經營運作方面帶來更多的合作與整合計劃,提高效率與競爭力。也有利于加強港口間在環保、管理、通關等方面的合作。
通過本文的分析,對于兩岸的港口航運業來說,開通海運直航在提高貨物運輸效率,顯著降低運輸成本,開辟更多新航線的同時,更可以通過促進兩岸經貿發展,帶來更多的貨源;對于企業來說,海運直航為兩岸港航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合作與整合機會,有利于提高企業效率和核心競爭力。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世界金融危機和經濟減速的大背景下,港口增長態勢出現放緩,雖然兩岸海運直航將對貨量產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是利好作用仍然有限,不宜過度炒作。
作者:國研網 來源:國研網行業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