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利用美國颶風中心(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提供的資料,統計分析了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的發生規律。結果表明,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發生數最多的源頭位于lO°N~20°N、95°W~ll0°W的區域,各強度等級熱帶氣旋發生源地、發生頻率及移動路徑具有明顯的經緯度和季節性變化特征。對正確預測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和保障安全航行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東北太平洋 熱帶氣旋 發生規律 時空變化
引言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洋面上強烈的氣旋性渦旋,它經過時所帶來的狂風、暴雨、巨浪和風暴潮嚴威脅著船舶安全[1],特別是近年來臺風(颶風)災害頻發[2]。東北太平洋(本文指0°以北、180°W以東太平洋洋區)是世界上第二個熱帶氣旋(下稱TC)發生地,平均每年發生熱帶氣旋近17個[3-4]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遠洋船舶航行于東北太平洋的頻率越來高,掌握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的發生、發展、移動規律,對保障船舶安全航行意義重大。因此對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活動的氣候特點進行分析掌握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的活動規律,對于預測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和保障安全航行具有現實意義。
本文根據美國颶風中心提供的1949~2005年的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資料[7]統計分析了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的發生源地,各強度等級熱帶氣旋的發生及移動路徑隨經緯度和季節的變化特征,旨在為進一步研究這一洋區熱帶氣旋的發生、發展規律奠定基礎,同時也為航行船舶制定適宜的氣象航線,有效地避離熱帶氣旋的影響提供依據。
2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發生的空間變化特征
1949~2005年,東北太平洋共有794個熱帶氣旋TC發生,平均每年為17.17個。其中熱帶低壓TD(風力6-7級)為4個,占總發生數的0.5%;熱帶風暴TS(風力8-9級)為375個,占總發生數的47.2%;一級颶風H1(風力64~82kn)為194個,占總發生數的24.43%;二級颶風H2(風力為83~95kn)為63個,占總發生數的7.93%;三級颶風H3(風力為96~113kn)為61個,占總發生數的7.68%;四級颶風H4(風力為14~135kn)為85個,占總發生數的10.71%;五級颶風H5(風力為136kn以上)為12個,占總發生數的1.51%。颶風H(H1-H5)的總數為415個,占TC總發生數的一半以上。
東北太平洋從5°N~34°N,085.2°W~180°W區域內均有熱帶氣旋生成。生成位置最南的是1972年11月11~19日的H3,名稱RUBY,生成時的緯度為5°N;最北的是2000年8月16~17日的TS,名稱WENE,生成時的緯度為34.4°N;生成位置最西的是1959年9月6~9日的颶風HI,名稱PATSY,生成時的經度為180°W;生成位置最東的為1971年9月20~30日的H3,名稱OLIVIA,生成時的經度為85.2°W。
從東北太平洋1949~2005年間每1°*1°經緯度范圍內TC的發生數分布圖(圖1)可見:東北太平洋TC的空間分布很不均勻,在5°N以南與20°N以北,及120°W以西與090°W以東,很少有TC生成。東北太平洋TC發生數最多的在10°N~20°N、95°W~110°W的區域,即主要發生在南加利福尼亞外海和中美洲外海,在這一區域,1949~2005年間共發生了455個TC,占全部794個TC的57.3%,并以這個區域為中心向東、南、西、北各個方向呈輻射狀減少。
圖1 1°*1°經緯度范圍內熱帶氣旋發生數分布
不同強度等級的熱帶氣旋,其發生的緯度和經度分布特征也不完全一致。圖2、圖3分別為每2°緯度帶和每5°經度帶內各強度等級的熱帶氣旋發生的頻率情況。由圖2可見,TD、TS、H的高頻發生緯度帶(主峰發生緯度)分別為:11°N~13°N和15°N~17°N(l949~ 2005年總共發生4次,這兩個緯度帶各兩次)、13°N~15°N、11°N~13°N,可見,熱帶氣旋強度越強,其高頻發生地位置越偏南。由圖3可見,TD、TS、H的高頻發生經度帶(主峰發生經度)分別為:105°W~110°W、105°W~1100W、100°W~105°W;可見,TC強度越強,其高頻發生地及平均發生地位置越偏東·
綜上所述,TC強度越強,其發生源地越偏南和偏東;TC強度越弱,其發生源地越偏北和偏西。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TC位置越偏南、偏東,它未來在洋面上的移動距離越長,可以從熱帶洋面上吸收大量的水氣潛熱而發展成強大的熱帶氣旋。
圖2 每2°緯度帶內各強度等級的熱帶氣旋發生數
圖2 每5°緯度帶內各強度等級的熱帶氣旋發生數
3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發生的時 間變化特征
3.1熱帶氣旋發生源地的季節變化特征
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的發生源地具有顯著的季節變化特征,特別體現在其發生緯度隨季節的變化特征上。表1為東北太平洋不同強度等級的熱帶氣旋發生的平均緯度隨季節的變化情況??梢姴煌瑥姸葻釒庑l生的平均緯度具有相似的季節變化特征。全年頭幾個月是熱帶氣旋發生的平均緯度最低的月份,位置最偏南,以后逐漸北移,全年中間幾個月是熱帶氣旋發生的平均緯度最高的月份,位置最偏北,全年最后幾個月熱帶氣旋再南退。從表1還可看出,除個別情況外,H級的熱帶氣旋各月的平均發生緯度明顯低于其它兩種等級,這與前面已提及的TC強度越強,其發生位置越偏南是一致的。
熱帶氣旋發生的平均經度的季節變化特征不甚明 顯,但從中仍可看出一些基本的變化特征O由表2可 見,不管哪一強度等級的熱帶氣旋,1~3月份發生的平均位置都偏西,以后平均發生位置逐漸東移,7月份左 右平均發生位置最東,以后又緩慢西移,但個別情況也 有反復。另外,從表2還可看出,H級熱帶氣旋大部分月份發生的平均經度比其它兩種等級的TC發生的平均經度偏東,個別也有另外,這與前面所述的熱帶氣旋強度越強,其發生位置越偏東的結論也是一致的。
表1 每月發生的不同強度等級熱帶氣旋平均緯度(北緯)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12.88 |
10 |
9.39 |
12 |
H |
5.20 |
無 |
無 |
無 |
11.62 |
12.47 |
12.44 |
13.61 |
14.15 i 12.88 |
12.88 |
9.39 |
12.90 |
TD |
無 |
無 |
無 |
無 |
無 |
13.40 |
無 |
無 |
11.57 |
無 |
無 |
無 |
TS |
無 |
無 |
5.20 |
無 |
11.79 |
13.33 |
14.19 |
14.76 |
15.58 |
14.03 |
11.27 |
無 |
表2 每月發生的不同強度等級熱帶氣旋平均經度(西經)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H |
154.40 |
無 |
無 |
無 |
99.32 |
100.36 |
105.85 |
110.48 |
105.15 |
106.60 |
140.04 |
102.90 |
TD |
無 |
無 |
無 |
無 |
無 |
102.50 |
無 |
無 |
150.50 |
無 |
元 |
無 |
TS |
無 |
無 |
172.20 |
無 |
107.72 |
104.81 |
109.95 |
115.88 |
114.03 |
110.40 |
97.36 |
無 |
3.2熱帶氣旋發生頻數的季節變化特征
圖4為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全年各月的平均發生頻數分布圖。東北太平洋全年除2月和4月兩個月沒有熱帶氣旋發生外,其它各月均有熱帶氣旋發生,且不同強度等級的熱帶氣旋各月平均發生頻數的分布情況基本相同。12月至次年4月平均發生頻數最小,7~9月平均發生頻數最大。全年TC較集中發生在7~9月,在這3個月中,TD、TS、H及TC的發生數占其各自總發生數的比例分別為:50%、67.7%、71.1%和69.4%。12月至次年4月熱帶氣旋發生數較少,這5個月中,TD、TS、H及TC的發生數占其各自總發生數的比例分別為:0%、0.26%、0.48%和0.38%。
圖4 熱帶氣旋隨季節變化特征
3.3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移動路徑的季節變化特征
熱帶氣旋生成后在各種外力和內力的作用下運動。在北半球熱帶氣旋主要向西、西北移動到熱帶大陸減弱消失,或轉向進入中緯度大陸和海洋填塞[8-10]。根據美國颶風中心提供的1949~2005年的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資料統計得出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移動路徑,歸納起來主要分為西行、西北行、北行和異常路徑,且移動方向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見表3)。在5~7月之間,熱帶氣旋主要是西行和西北行,一般在海上減弱消失;8~9月主要是西北行和北行,西北行的熱帶氣旋進人中緯度海域變性或填塞轉向北行的熱帶氣旋在墨西哥或美國加利福尼亞沿岸登陸減弱消失;10月份主要是北行,熱帶氣旋一經形成即向北登陸墨西哥或進入墨西哥灣(見圖5。
表3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移動路徑每月統計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西行 |
O |
O |
O |
O |
8 |
29 |
82 |
74 |
38 |
30 |
4 |
O |
西北 |
O |
O |
1 |
O |
9 |
57 |
87 |
105 |
95 |
22 |
3 |
1 |
北行 |
O |
O |
O |
O |
3 |
15 |
3 |
6 |
34 |
35 |
7 |
O |
異常 |
1 |
O |
O |
O |
6 |
1 |
5 |
4 |
12 |
5 |
O |
圖5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移動路徑
4結論
(1)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發生數最多的源頭位于lO°N~20°N、095°W~1100W的區域,即主要發生在加利福尼亞外海和中美洲外海,并以這之二個區域為中心向東、南、西、北各個方向呈輻射狀減少。熱帶氣旋強度越強,發生位置越偏南、偏東;熱帶氣旋強度越弱,發生位置越偏北、偏西。
(2)東北太平洋不同強度熱帶氣旋平均發生源地具有相似的季節變化特征。全年頭幾個月是熱帶氣旋發生源地位置最偏南、偏西,以后逐漸北移;全年中間幾個月是熱帶氣旋發生源地位置最偏北、偏東;全年最后幾個月熱帶氣旋發生源地再緩慢南退、西移,但個別情況也有反復。
(3)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的發生頻率存在明顯的季節變化特征,且各強度等級的熱帶氣旋發生頻率的季節變化特征基本一致。不同強度等級的熱帶氣旋各月平均發生頻數的分布情況基本相同。12月至次年4月平均發生頻數最小,7~9月平均發生頻數最大。
(4)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中的熱帶低壓很少,約有一半以上的熱帶氣旋可以發展到颶風級的強度。熱帶氣旋移動路徑主要有西行、西北行、北行和!異常路徑,且移動方向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在5~7月之間,熱帶氣旋主要是西行和西北行8~9月以西北行和北行為主,10月份北行居多。
(5)需要說明的是,在美國颶風中心(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提供的資料中,沒有明確哪個熱帶氣旋是從墨西哥灣移動而進入東北太平洋的,因此對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發源地的統計肯定存在一定誤差,而且從圖1中也可看出,有的熱帶氣旋發源地在陸地上,這些大都是從墨西哥灣移動過來的熱帶氣旋。
參考文獻
l楊亞新.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發生的時空變化特征L.I].海洋預報,2005,22(1) :86-90.
2馬麗萍,陳聯壽,徐樣德.全球熱帶氣旋活動與全球氣候變化相關特征[J].{熱帶氣象學報},2006.22(2) :147-148.
3楊亞新.全球熱帶氣旋概述[JJ.世界海運,2005,28(2):3-6.
4襲同慶,方維模.全球熱帶氣旋預報指南[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5.
5 Andreas H.Fink,Peter Speth "Tropical cyclones" ,Geophysics and Met-orology 1998,482-493.
6張永寧,王輝,張磊.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活動特征分析[J].大連海 事大學學報,2001,27(3):7-8.
7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Historical East -Central North Pacific Tropical Cyclone Tracks, 1949-2005[M]. Charleston,SC: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Coastal Services Center.2006.3-810.
8周俊華,史培年,陳學文.1949-1999年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活動的時空分異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02,11(3):14-16.
9楊良華.各大洋熱帶氣旋發生源地和移動路徑[J].(航海技術),2006(5):13-15.
10李常銀.氣候動力學引論[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0,241-242
作者:龔少軍 來源:航海技術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