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的經濟刺激方案并非恢復市場信心的特效藥。在最新的疲軟數據和經濟界人士“金融危機尚未見底”的悲觀分析影響下,美國經濟仍沒有好轉的跡象,而東歐的“第二波金融風暴”也在持續升溫,加大了市場的憂慮。
美國的厄運還沒有結束
美國政府19日發布的一系列重要經濟數據顯示,美國經濟仍然疲軟,就業市場形勢尤其不容樂觀。美國勞工部報告顯示,截至2月7日的一周內,美國累計申請失業救濟人數接近500萬,連續第四周刷新歷史紀錄;而隨后一周首次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數則達62.7萬,為近30年來的最高水平。而受到“銀行國有化”傳言的影響,美銀和花旗的股價也于上星期五急瀉,其中花旗的股價更于一天內下挫超過22%。有分析認為,這一連串事件反映了奧巴馬出臺的刺激方案的市場效果并不明顯,美國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嚴重不足。
美國《舊金山紀事報》22日認為,美國最壞的厄運還沒有結束,現在的情況和剛開始一樣糟糕。馬里蘭大學的經濟學家卡門·倫哈特和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家肯尼思·羅格夫說,美國的失業率今年將達到11%至12%,股票價值將減半,人均實際產出將會下降9.3%。有分析稱,日經指數在經濟衰退前的1989年達到39000點的高峰,可20年后日經指數還只有7500點左右;而大蕭條也使道瓊斯指數直到1954年才恢復1929年前的水平,可見市場信心的恢復將十分漫長。
世界金融危機尚未見底
據路透社21日報道,著名投資者索羅斯認為,世界金融危機還沒到谷底。世界金融體系遭到嚴重破壞,而且近期不會找到解決這場危機的方法。他認為,“我們親眼看到了金融體制的崩潰,現在正處于奄奄一息的狀態,但是還沒有跡象顯示我們已經觸底了”,“這場危機造成的混亂要比大蕭條時期嚴重得多”。這一觀點得到了美國前聯邦儲備局主席、奧巴馬總統的首席經濟顧問沃爾克的認同。沃爾克還認為,“一年前,我們可能會說,美國的情況很麻煩,但世界其他地方會撐得住。結果是,其他國家并沒有撐住”。
而對于實體經濟,分析人士也同樣悲觀至極。據路透社22日報道,紐約投資公司Sterne Agee負責全球工業基礎設施的主管尼克·海曼說:“任何認為2009年會見底的人都是在做夢,今年將是自由落體的一年,除非耐用消費品的支出回升,制造業是不會恢復的。”事實上,全球制造業經受的衰退是1973年以來最長的,一些市場直到2012年或2013年才能見底。
不過美聯社22日的文章則宣稱,“盡管奧巴馬的2750億美元房市救助計劃會起到什么作用尚難預計,但是這一計劃直接產生的好處就是讓人感覺房產危機已經觸底”。但據路透社23日報道,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持反對意見,“經濟惡化速度著實太快”,房價月月都在急速下跌,“這種情況極有可能持續下去”,“樓市的前景難以預料,我們正處在規模空前的泡沫和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之中”。羅格夫也稱,“我們的觀點是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在2011年前是不會恢復的”。
“第二波風暴”來臨?
而最震撼市場的則是對源于東歐的“第二波金融危機”的恐慌。據英國《金融時報》22日報道,“悲觀的狂風”正吹過歐洲大陸,東歐最為脆弱。西歐的投資者們仍在擔心東歐金融危機是否會把西歐拖下水。英國廣播公司22日轉述一些分析師的觀點認為,信貸緊縮導致東歐國家出現危機將殃及歐元區的金融穩定,在西歐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使更多的歐洲銀行在這場源自東歐的金融風暴中倒下。
不過,也有經濟學者對“第二波金融風暴”的提法持謹慎態度。在紐約工作的經濟學家陳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用第二波金融危機來形容近期的世界經濟狀況并不準確。他認為,金融危機產生的一個后果是信貸緊縮。出現信貸緊縮是事實,但將信貸緊縮稱為第二波金融危機有欠準確。金融危機有明確的定義,信貸緊縮只是金融危機發生和發展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因此不能將其稱為第二波金融危機,將目前的經濟困難視為金融危機的第二波影響或第二波效應可能更準確一些。而在紐約知名經濟預測機構“RGE監測”工作的經濟學家米納加蒂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并不認可“第二波金融危機”一詞,只是認為“世界經濟在好轉之前很可能變得更糟,實體經濟的收縮將非常嚴重,并將持續一年。不僅美國將受到實體經濟收縮的影響,世界經濟也將受到影響”。 (本報駐美國、英國特派特約記者吳云 紀雙城 本報特約記者 張貴余 )
(責任編輯:師子奇)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