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船船的鐵礦石從澳大利亞、巴西等地運走了,一船船的鋼材從韓國、烏克蘭等地運走了,它們共同的目的地是中國。這些來往穿梭的遠洋貨輪給人這樣一種印象:中國的需求正在快速上升,經濟正在復蘇。
我們真的需要這么多的鐵礦石和鋼材嗎?難道中國經濟真的“風景這邊獨好”?通過調查發現,這一切不過是一種虛假繁榮。
鐵礦石:進口數量猛增的背后
海關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我國鐵礦石進口5700萬噸,創造了歷史新高。3265萬噸,4674萬噸,5208萬噸,再到5700萬噸,我國鐵礦石進口今年以來連續4個月攀升,累計增長22.9%。
據青島港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僅青島港滯港的鐵礦石就有近千萬噸。
中國真的需要這么多鐵礦石嗎?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秘書長單尚華介紹說,中國每月約需鐵礦石6000萬噸,一般進口礦和國產礦各占一半左右,因此,每月進口的正常數量是3000萬噸左右。4月進口礦幾乎超出正常進口量的一倍,這太不正常。
對于鐵礦石進口猛增的原因,人們有不同的解釋。不少人認為,這是許多貿易企業在大量進口,目的是囤積居奇。目前鐵礦石談判尚未結束,鐵礦石長期協議價格還沒有確定,而鐵礦石現貨價實際上已經低于中國提出的價格要求。再加上目前海運費比較低,不少貿易企業就大量進口鐵礦石,囤積起來準備以后賣高價。
單尚華說,我們也不排除國外一些鐵礦石供應商在沒有買家的情況下,自己把鐵礦石運到了中國港口。因為目前歐美、日韓鋼廠大量減產,將過剩的鐵礦石先運往中國,待中國市場好轉時賣個好價。而且這么做成本并不高,一是海運費比較低,二是目前中國許多碼頭的進出口量大幅下降,一些碼頭為增加吞吐量,允許進口商免費堆存貨物,只收裝卸費。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表示,目前正在組織調查組到沿海港口去調查核實相關情況。
鋼材:一邊下令“限產”一邊大量進口
在鐵礦石大量進口的同時,中國這個世界第一產鋼大國居然在大量進口鋼材。中國真的缺鋼嗎?統計顯示,一季度,中國粗鋼產量12744.35萬噸,占全球產量的48.3%。我國的鋼產量已經大大超過市場需求。為此,工業和信息化部在4月底發布緊急通報,要求各地遏制鋼鐵產量過快增長的勢頭。
工信部指出,在下游行業尚未完全復蘇的情況下,鋼鐵行業必須把控制總量作為當前的首要任務。為防止銀行貸款大量進入鋼鐵行業助推產能擴張,工信部要求各地進一步加大銀企銜接工作力度,對落后鋼鐵企業、不顧市場需求盲目擴大生產的鋼鐵企業,要商請當地商業銀行減少或停止貸款。
然而,在政府要求國內鋼廠“限產”的同時,中國鋼材進口量卻不斷擴大,并成為鋼鐵凈進口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中國鋼材進口量由1月份的87萬噸逐月增加至4月的162萬噸,鋼坯則由13萬噸增加至67萬噸。今年3月和4月,鋼坯鋼材合計均是凈進口,并且凈進口量由3月的6萬噸猛增到4月的88萬噸。
一邊拼命“限產”,一邊大量進口。單尚華認為,鋼材被大量運往中國,一方面是因為一些合資企業和來料加工企業對進口鋼材有硬性需求,比如歐洲或日本的在華合資汽車廠,可能習慣于使用本國鋼廠生產的汽車板;但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匯率的影響,由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比較穩定,而韓國、澳大利亞以及獨聯體的一些國家貨幣對美元大幅貶值,這些國家的鋼材就有較強的價格競爭力。再加上一些中間商趁此機會倒鋼材,使國內鋼材市場雪上加霜。
單尚華表示,進口鋼材已對國產鋼材形成了很大的沖擊,我們正在建議國家有關部門采取反傾銷調查等手段保護國內鋼廠的利益。
警惕:“世界鋼鐵工廠”變“世界鋼鐵倉庫”
業內專家認為,鐵礦石和鋼材市場的繁榮只是一種假象,其背后并沒有實質需求支撐,更不能以此證明中國經濟已經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與此同時,我們要謹防中國由“世界鋼鐵工廠”變成“世界鋼鐵倉庫”,謹防中國鋼鐵產業被大量進口鐵礦石和鋼材“壓彎了腰”。
據估計,目前中國港口和鋼廠囤積的鐵礦石在1億噸左右。中國激增的進口鐵礦石需求拉動了國際干散貨市場的新一輪反彈。5月份以來,象征國際干散貨景氣度的波羅的海干散貨綜合運費指數(BDI)連升18天,升幅7.6%,報收于3164點,自去年10月2日以來,首次突破3000點大關。中國加大鐵礦石進口仍是BDI上漲的主要動力。BDI僅在5月就上漲近77%,較年初上漲了4倍。三大主要船型中,海岬型船運費指數(BCI)上升10.6%,報收于5308點。
“既然大家爭相購買,礦山何必低價賣礦?”蘭格鋼鐵信息研究中心主任侯志蕓認為,除了推高海運費外,鐵礦石進口猛增造成的虛假繁榮至少造成兩個后果:一是動搖了中方在鐵礦石談判中的主動地位,從而會進一步影響中國鋼鐵業的復蘇;二是影響了人們對中國經濟形勢的整體判斷。
專家認為,鐵礦石市場的表面繁榮,正是一些大的鐵礦石供應商拒絕大幅降價的重要理由。目前力拓只同意降價20%,河北鋼鐵集團副總經理田志平認為,以目前的鋼材價格水平,鐵礦石價格只有下降40%以上,鋼廠才能正常運營,鋼鐵行業才能健康發展。
進口鐵礦石價格太高正是去年10月以來中國鋼鐵行業陷入困境的最重要原因。據中鋼協測算,中國去年在鐵礦石進口上至少多付了200億美元,這一數字遠遠超過中國鋼鐵行業去年的整體利潤。
“買啥啥貴”的根源在于行業集中度太低,進口商無序競爭,致使外方得利。為避免鐵礦石進口的無序競爭,中鋼協今年2月原則通過了《鋼鐵行業進口鐵礦石貿易秩序自律公約》,禁止鋼廠和貿易商倒賣鐵礦石,代理進口只能收取少量的代理費。
為減少鐵礦石投機貿易,工信部的緊急通報要求鋼鐵協會和五礦商會要研究進一步減少進口鐵礦石中間貿易商數量的措施。單尚華透露,中鋼協已與商務部、工信部、五礦商會等就這一問題召開了一次會議,研究提高進口鐵礦石貿易企業和生產企業的資質標準,目前正在研究相關細則。
而國外鋼材的大量涌入則直接影響了中國鋼廠的利益。業內人士認為,進口鋼材中80%以上的產品是國內能夠生產,且質量、產量都可以有保證的。在進口鋼材的沖擊下,國內不少鋼廠產品大量庫存,主要鋼廠紛紛采取減產措施。
“目前中國鋼鐵行業面臨的最根本問題是產能嚴重過剩。即便把落后產能都淘汰掉了,我們的過剩鋼鐵產能依然有1億噸左右,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數字。”單尚華說。
來源:中國水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