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世界貿易組織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日前聯合發表《20國集團貿易和投資政策報告》指出,盡管各國政府基本抵制住了國內的保護主義壓力,但金融危機以來各國政策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對國際貿易和投資的正常運轉摻入了“沙子”,可能會延遲全球經濟復蘇。據悉,上述報告將提交本周召開的20國集團峰會。
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投資和企業司司長詹曉寧介紹,該報告是應20國集團2009年4月倫敦峰會的要求,為監測20國集團成員國在落實峰會做出的避免保護主義、促進全球貿易和投資的承諾方面的有關情況而發表的。該報告評估了20國集團倫敦峰會以來(2009年4月至8月)該集團成員國貿易和投資政策趨勢。
他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披露,沒有跡象表明各成員國為應對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而廣泛采取了貿易或投資限制措施,各國政府抵制住了國內的保護主義壓力。但其中也有對國際貿易和投資“摻沙子”的現象存在。如20國集團一些成員國提高了關稅,引入了新的非關稅措施,絕大多數成員國繼續使用貿易保障機制。兩個成員國還恢復了農產品出口補貼。這些措施與新增的針對進口的行政障礙一道,可能會延遲全球經濟復蘇。他同時認為,各成員國為應對危機采取的財政和金融刺激方案有利于全球貿易恢復增長,但其中一些方案包含了鼓勵購買國內商品和服務、不利于進口的因素,如為購買國內商品、國內借貸、國內投資、雇傭本國勞動力提供補貼等。各國政府迫切需要著手制訂有序退出的戰略,盡快逐步消除這些因素。
記者了解到,除了積極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之外,國際貿易規則和國際投資協定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支撐,總體上抑制了各國政府在貿易和投資政策方面采取以鄰為壑的傾向。
據悉,在報告評估期內,為應對嚴峻形勢,20國集團有17個成員國在投資領域采取了政策行動(投資措施、與國際安全有關的措施、緊急救助及其他措施)或簽訂了國際投資協定。在投資措施方面,阿根廷、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印度、印尼、日本、韓國、墨西哥、俄羅斯、英國等11個成員國修改了流入或流出外國直接投資政策,其中絕大多數變化都是對外國投資者擴大開放或提高透明度。有兩個成員國(加拿大和德國)采取了與國家安全有關的投資措施,其中德國擴大了國家安全審查的范圍。此外,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德國、印度、意大利、日本、韓國、俄羅斯、英國、美國等11國為應對危機采取的緊急措施有可能限制或扭曲國際資本流動。這包括針對特定企業、特定行業或跨行業的措施,所涉及的公共支出約為3萬億美元。其龐大的規模以及它們對一些全球化行業(如金融、汽車等)的競爭環境(如企業的進入或退出)的潛在影響很可能對全球資本流動造成影響。此外,和補貼一樣,一些緊急救助措施還可能為各國國內行業帶來優勢,而在不同程度上對外國投資者造成歧視。一些緊急救助方案還在不同程度上限制被救助企業的資本外流。一些對金融企業的救助措施要求被救助企業優先滿足國內企業的金融需求。
詹曉寧介紹說,除采取上述政策之外,20國集團成員國還談判簽署了新的國際投資協定,力圖通過提高投資政策框架的透明度和可預測性促進國際投資。據聯合國貿發組織的統計,自危機以來,20國集團有19個成員國簽署了14個雙邊投資協定和20個含有投資條款的自由貿易協定。
報告認為,20國集團在評估期內采取的投資政策措施總體令人滿意。盡管少數措施可以被認為是“限制”外國投資的(如基于國家安全考慮,對敏感行業的外資準入和運營進行更多的審查或限制),但絕大多數政策變化都是朝向促進國際直接投資的方向發展。
報告同時呼吁20國集團領導人保持警惕。報告認為,盡管大幅萎縮的世界貿易和投資流可能已經觸底反彈,但危機造成的不斷增加的失業將在今后幾年繼續助長保護主義壓力。就投資領域而言,緊急救助措施對投資造成的影響取決于其實施過程以及各國政府如何運用其更大的決策影響力。此外,各國目前采取的措施也為危機之后可能出現的保護主義留下了更大的空間,一些政府在退出救助計劃時有可能采取有利于一些企業而有損于另外一些企業的政策。
聯合國貿發組織的最新數據顯示,2009年1季度,流入20國集團成員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同比下降36%,流出外國直接投資同比下降42%。 (責任編輯:方芳)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