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銀行發布研究報告預測:
2011年航運金融業務增速將達20%
本刊訊(記者 張濤)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推出的《2010年中國航運金融市場發展報告》日前在上海發布,該報告總結了2010年航運金融市場發展狀況,展望了2011年中國航運金融市場發展趨勢,并預測中國航運金融業務2011年將保持較快發展,增速將達20%左右。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副總經理周昆平對報告主要內容進行了解讀。報告指出,2010年國際航運金融市場運行雖然撲朔迷離,但已出現回暖跡象。上半年,歐美銀行對船舶融資仍很審慎,對船東發放貸款的條件頗為嚴格。統計顯示,上半年國際金融機構的航運業貸款比2009年同期下降了46.3%,但信貸資質有很大提高。
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成為航運業企業轉而求助的融資渠道,債券融資和股權融資比重大幅上升,債券成為船東最受青睞的渠道工具之一。在航運業企業2009-2010年的融資結構中,債券融資和股權融資的比重分別上升至27%和22%,比2005-2008年的占比分別提高了350%和100%。
2010年下半年,國際航運金融市場呈現轉暖跡象:船舶融資單季交易額在第三季度出現大幅回升,全球船舶銀團貸款在前三季度同比增長了約10%,同時,下半年銀行對船舶抵押貸款的條件已有所放松,貸款期限有所延長,息差幅度相對縮小,貸款條件相對變少。
展望2011年,該報告認為,國際航運金融市場短期內回升幅度將有限。一是從宏觀環境方面看,2011年世界經濟和進出口貿易的發展都將有所放緩;二是從產業周期看,上個周期制造的泡沫——巨量的船舶訂單還未完全消化,航運產業也未完全復蘇;三是從航運市場供給關系看,供給過剩的壓力依然較大。目前全球新船訂單占現有運力總量的30%以上,其中,散貨船新訂單占現有運力的60%以上,且呈上升趨勢,航運市場的供需不平衡狀態將加劇。航運運價仍處于低位徘徊狀態,運力和盈利雙重壓力對全球的航運和船舶融資體系形成較嚴峻挑戰;另外其他許多不確定性因素也影響著市場走勢。
綜合對航運產業發展宏觀環境、產業周期以及市場供給關系三個方面的分析,再考慮到主導全球航運金融市場的歐洲大型銀行還未完全恢復“元氣”,報告認為國際航運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是:短期內回升幅度較小,波動較大;中長期將在波動中上行。
相比之下,中國航運金融服務總體上雖處于初級階段,2010年卻已呈現快速發展態勢。多家銀行和保險公司成立專門的航運金融服務部門,積極發展船舶融資或航運保險業務;主要銀行依據自身優勢發展航運金融,各具特色;各大銀行相繼成立融資租賃公司,交銀租賃、招銀租賃的SPV業務資格獲得中國銀監會批準,船舶租賃業務創新取得突破;各類產業基金也在進入船舶融資市場,船舶、航運產業基金破冰,天津的船舶產業基金等已正式投入運作,上海的航運產業基金呼之欲出。
中國航運金融市場在發展中呈現一系列新特點,表現為:出口信貸成為中資銀行提供船舶融資的重要方式;船舶租約是獲得中資銀行船舶貸款的充分條件;船舶融資市場基本屬于寡頭壟斷市場;航運金融市場不透明,管理有待完善。
盡管國際航運金融市場的復蘇將是“步履蹣跚”、路途坎坷,但在諸多有利因素共同影響下,中國航運金融市場在2011年仍有望保持較快發展,初步預計航運金融業務增速將達到20%左右。
國際航運金融市場已出現重心逐漸向亞洲轉移的趨勢。國際航運運輸業務的重心已由歐洲轉至亞洲,亞洲對航運金融服務的需求正在不斷上升。歐洲金融機構提供航運金融服務的能力在本次金融危機中被大大削弱,歐洲債務危機更令其“舊痛未愈”再添“新傷”;亞洲金融機構受到的沖擊則小很多。中國、韓國、印度、新加坡、泰國等國政府采取了大力支持本國航運和船舶制造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在此背景下,2009年以來,亞洲地區金融機構在世界船舶融資交易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出口買方信貸以及銀團船舶貸款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世界船舶融資重心向亞洲轉移的趨勢較為明顯。
國內環境有利于中國航運金融市場的發展。一是政府高度重視航運金融的發展。連接國際航運中心與國際金融中心的“紐帶”——航運金融的重要性被政府高度認同,并正在不斷地給予政策支持。
二是國家出臺了支持航運產業振興發展的相關政策,如《船舶工業調整振興規劃》和《物流業調整振興規劃》;在十七屆五中全會上,發展包括海洋運輸在內的海洋經濟被列入國家“十二五”規劃中作為重點關注的內容。
三是一系列沿海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為我國航運金融服務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同時,隨著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的進一步推進,我國的進出口規模仍將巨大,航運業將保持較快發展,對航運金融服務的需求將持續增長。
四是中國提升國際航運金融服務市場份額的空間很大。中國已步入世界貿易大國、船舶制造大國和航運大國。2009年中國外貿出口規模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中國的造船完工量、新增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也躍居世界第一。但在船舶融資方面,中國占全球市場份額不到5%;在海上航運保險方面,中國占全球市場份額僅為6%。巨大的差距,也預示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五是中資金融機構重視發展航運金融業務,并積極嘗試航運金融業務創新。同時,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和中資金融機構海外布點的加速,中資金融機構進一步參與國際航運金融市場的機會將更多。
報告強調,發展航運金融業務仍面臨較大挑戰。從航運業的特點看,其周期性強、資本密集、風險高,全球航運業未完全復蘇,仍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從航運產業發展現狀看,我國港口、船舶制造、臨港工業等客觀上存在一些重復建設、盲目發展的隱患。從航運產業相關企業看,今年將要面臨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加息、信貸規模趨緊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從中資金融機構自身看,其從事航運金融服務的經驗不足,缺乏相關專業人才,專業化服務能力仍需提升。
因此,中資金融機構需高度重視航運金融業務風險的防范,加強對世界經濟周期和航運產業等領域的研究,根據市場需求大力進行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從而穩步推進航運金融業務的發展。
為大力支持國家加快建設上?!半p中心”戰略,交通銀行較早成立了航運金融部,并加大了對航運金融市場的研究力度。推出該報告也是交通銀行打造支持上?!半p中心”建設的金融旗艦、創建交行航運金融服務特色品牌的重要工作之一。
來源:中國水運雜志